在舌尖上寻找共鸣:主角并非食物而是人(二)

2012-05-31 289

文章摘要:《舌尖上的中国》成功的地方并非展示了中国的美食文化,更多的是一种浓浓的乡愁。

在舌尖上寻找共鸣:主角并非食物而是人(二)
在舌尖上寻找共鸣:主角并非食物而是人(二)

勾起了每个人的乡愁

“《舌尖上的中国》成功的地方并非展示了中国的美食文化,更多的是一种浓浓的乡愁。”

陈晓卿对看涨的收视率颇为满意:“平均收视率有0.5%,高于同时段的电视剧,高一集的第四集达到了0.55%的收视率,这个水平已经和BBC的纪录片差不多了。”

这个纪录片人一直瞄准的就是《中国地理》、Discovery和BBC纪录片,这次大获成功,他并不意外,因为“主题比较接地气,题材比较讨好观众”。

让这个“美食活地图”去拍一部关于美食的片子确实游刃有余,但以“吃货”的标准去衡量他的成果无疑过于肤浅。“如今有许多令人食欲大增的美食节目,我们的节目则别出心裁,试图呈现更多有关菜肴的文化元素,如饮食习惯和饮食道德。”他说。

对片子的制作技术、思想立意陈晓卿都自信满满。吃只是起点,而非终点,他觉得自己准确地扣住了大众的命门。

在陈晓卿看来,“吃”恰恰是具“中国特征”的一点,就像中国人善于吃苦,苦瓜、陈皮都能被加以食用,食物体现了这个东方民族独特的生存哲学。

“你可以不是‘白富美’,也可以不是‘高富帅’,但肯定能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吃货。”有人用时髦的语言重新定义了“吃”对国人经久不衰的号召力。

朱磊(化名)在美国做一年期的博士交流,他在社交网站上转发了“舌尖体”的段子:“入冬了,缅因州人民吃了一次麦当劳1号餐,远在千里之外的南国佛罗里达人民更喜欢2号餐,而远离大城市的田纳西山区中的山民吃了个3号餐,而同样处于海边的加州人民却更喜欢4号餐。”

在太平洋东岸呆半年了,他感慨西餐真是“弱爆了”,他喜欢这种揶揄,“与西餐的简单粗浅相比,或许复杂的中国菜能很好地帮助我们克服文化上的自卑感。”这位分析哲学在读博士研究生不忘借此凭吊一下国内许多学术研究领域的没落。

朱磊喜欢亲自动手,这也是迫不得已。为了解一下鱼香茄子的馋,他只能托有车的朋友去中国超市搜集材料。他发现,身边几乎所有的中国留学生在国外生活一段时间后,都能锻炼出一手好厨艺,而一顿中餐也是容易把大家聚拢在一起的办法。

“舌尖体”可以运用在活生生的现实。从踏进湖南郴州的高速公路工地上起,白菜汤面就成为周新勇和工友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早饭,午饭,晚饭,一顿不落。

从一所普通大学毕业后,80后的周新勇随工程队四处“游击”,妻子在另一个城市打拼,小两口生活的艰辛让他时不时犹豫是否要回老家。他怀念小时候在鄂西山地放牛时,爷爷用桐树叶包着焖出来的“口水鸡”。

食物在激发着每个人内心的欲望,味觉的固执像是一种维系,有人称之为比永久还久,著名网友五岳散人在看了《舌尖上的中国》后,一语点破:“(它)成功的地方并非是展示了中国的美食文化,更多的是一种浓浓的乡愁。”

主角并非食物,而是人

“人如其食,食物总是与人联系在一起。纪录片里那些生动鲜活、令人垂涎的影像背后,是反映了人们生活环境和生活态度的亲身经历。”

《舌尖上的中国》成了一个文化现象,但陈晓卿并不认同外界对片子的“过度”阐释,“这就是一部介绍吃的片子,别拔太高了。”

在前后一年多的制作历程中,30多人的拍摄团队辗转70多个地点取景,足迹延伸到包括港澳在内的全国多个地区。为了顺应食材生长制作的时节,他们的拍摄计划也得根据自然规律按部就班。

不过,每一集的主角并非食物,而是人。这表现了陈晓卿派纪录片一贯的坚持。

就像拍汶川大地震,他就坚持拍受灾群众,拍那些真正被灾害折磨的人的故事。而这在当时的语境下并非主流。

“人如其食,食物总是与人联系在一起。纪录片里那些生动鲜活、令人垂涎的影像背后,是反映了人们生活环境和生活态度的亲身经历。”陈晓卿的思路还是没变。通过人,他说他想展示的其实是东方人的生活价值观,那些由食物给国人的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趣味等方面的文化特质。

传递出饮食以外的价值,陈晓卿目的很明确,以至于在每集的结尾,又自顾自地运用旁白去拔高主题,画蛇添足之嫌遭人诟病。

“看这个片子流口水,是第一个层面的观众;而第二个层面是普通人的情感,是导演要表达的价值观。”除此之外,执行总导演任长箴以为还有一个更深的灵魂层面。她认同《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李鸿谷说的:“你把它视为对现代文明的一种反抗,以及漠视,也是准确的。伟大的农耕文明,才创造出中国人的味觉享受,并可上溯到家国情怀。”

“总说鲍鱼燕窝,就没意思了。”任长箴要的是普通人的生活,有些甚至普通到远离了现代。

而陈晓卿的美食经验具有更切实际的指导意义,他一向认为“美食不是技术,绝对来自民间”,就像自己在北京吃过的一些路边摊。这并非玩世不恭,他一再强调自己是带着感情和敬畏在拍。

有个编导特别喜欢香格里拉,于是就去拍了卓玛母女俩采摘松茸的情景,采完后,她们埋好菌坑让松茸继续繁殖……

陈晓卿的团队刻意捕捉这样的细节,他说:“食材无上下之分,(《舌尖上的中国》要)讴歌劳动者,敬畏自然,感恩生活。”

这部纪录片在传达着一种对待食物的原始态度。

查干湖捕鱼时,人们进行了古老的祭祀,祈求神灵的赐予,村里负盛名的鱼把头70多岁了,他亲自督战,而渔网的网眼都在6寸以上,小鱼可以轻松漏网,继续生长。

湖北淡水湖里的挖藕人则等着一年一度的水涨水落,用辛勤的劳动来获取大自然的馈赠。在诺邓,村民用传承几百年的古法熬制井盐,火腿要腌制三年之久才能面世。在香港,和兴腊味家为品质,腊肠全部用手工制作,仅仅是肠衣就要存放一年以上才能使用。

对自然法则的遵守正在被工业化倒逼到了社会边缘。近海的渔业资源被捕捞殆尽,广西东兴市江平镇只剩下了后五位会传统高跷捕鱼的人。

“好像越高度工业化,食物就越粗陋,越是农业比重高的地方,食物就种类繁多。”朱磊腻味了快餐,觉得自己是被拖入到了工业化社会里,他怀念妈妈以前用手推磨磨出来的醇香豆浆,但即便在偏远的农村,手推磨也早已被豆腐机、豆浆机替代,那种儿时的味觉只能留在记忆里。

在线咨询

本文关键字:舌尖上的中国,鱼香茄子,口水鸡,腊肠,
标签
校园资讯
热门专业
视频动态
西安新东方烹饪技工学校马佳文老师在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中荣获中式面点组金奖

【技能出彩 技能报国】热烈祝贺西安新东方烹饪技工学校马佳文老师在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中荣获中式面点组金奖,我校持续助力乡村振兴,以实际行动诠释教育服务社会的使命与担当!

新生访谈|徐子昊:我的要求并不高,只希望自己比昨天优秀一点

【新生说】--徐子昊:没钱没人脉没手艺很难在社会立足,我也需要被别人看得起,我也想让父母在别人面前抬起头,我的要求并不高,只希望自己比昨天优秀一点.

新生访谈|贠志强:学技能一定要选实操多的学校,才能学到真本事,好就业

【新生说】--贠志强:用两年半青春踩过的坑,告诫即将初中毕业的学弟学妹,学技能一定要选实操多的学校;才能学到真本事 好就业!

反对校园欺凌,远离校园暴力|西安新东方烹饪技工学校宣誓仪式

反对校园欺凌,远离校园暴力,让我们共同创建平安、和谐、文明校园,让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西安新东方烹饪技工学校